匹配影视剧:《成长的烦恼》
解读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成长在近几年可以用迅猛来形容,但在强势的表面下,还是充满了烦恼。
中国当代艺术已至顶峰?
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年持续高温,市场异常活跃,引起当代艺术热潮,同时,由此所衍生出系列的问题以及争论。近段时间,颓势、泡沫、崩盘、天价、做局等言论成了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关键词。
回顾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正常的自身价值。就如同姚明、丁俊晖一样,抛开艺术本身,在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世界瞩目之后,国人更希望将其托在耀眼的舞台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变相的精神寄托。
而在当代艺术走弱的情形下,国内的一些当代艺术收藏者和拍卖公司还是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国内著名的收藏家和画廊老板黄燎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说遭遇寒流,也只能说是世界经济正在遭遇寒流。很多人所说的当代艺术品的下滑趋势都是从拍卖会上的行情来得出的结论。但是拍卖行作为这个行业里的二级市场并不是行业中唯一的主力群体,作为一级市场画廊的才是真正能维持和推动这个行业的主力,如果说大量在从事当代艺术品投资的画廊倒闭或经营惨淡的话那也许可以说是真正的遭遇了寒流。但目前就我个人的画廊和我身边在这个行业的朋友的状态来看,大家还都保持着乐观、冷静的心态。”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达女士也表示:“有些时候拥有一个当代画家的作品就好像是拥有一个奢侈品品牌的商品一样,只不过作为商品的奢侈品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而艺术品是具有服务功能的。所以当代艺术品对于传统艺术品而言可能会更多地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这就好像商品一样,资金充足的时候人们花钱可能不会那么精打细算,但当资金紧张的时候,人们就会衡量、更加理性地花钱,购买当代艺术品也一样。但是这样的影响我认为也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已经被认可、有了历史地位的画家真正经典的作品是不会因为资金的多少而改变价值的。”
匹配影视剧:《英雄》
解读
从收藏者的角度来讲,当代艺术败走苏富比秋拍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这样的市场让那些靠此投机的艺术品商人避而远之了。
乱世成就真英雄?
其实,现在全社会的收藏趋势是由金钱到文化的转折,马未都就指出:从《百家讲坛》的播出就可以看出,现在大量喜欢《百家讲坛》的人并不是收藏者。这证明了现在更多的人注重的是文化。
在西方已经过时的投机炒作行为,在国外已无利可图,现在却又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不顾艺术的质量,一味投机炒作,使艺术收藏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投机行为;艺术好像不再是承载人类文明历史的载体,而是已经变成了一种物质,和股票投机无甚两样。投机市场有暴涨,也终有挫跌的可能,这使得原本稳健的艺术收藏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性。艺术市场的“投机者”,正是价格“泡沫”的制造者,也是最期盼不断出现价格“巅峰”的群体,他们最在意的就是人们议论艺术市场中的“泡沫”行为。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艺术市场中的任何“投机行为”最终只会出局。
严格地说,中国的收藏家阶层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收藏家只能说有1%。大部还都是收藏投资者。只是没文化的人慢慢退出,有文化的人还在坚守,因为这些人是真正喜欢艺术的人。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投资者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这就和商人做生意一样,这个市场能赚到钱就接着玩,只要一赚不到钱或是艺术品市场不够景气了,这些人也会马上撤离这个市场,这也是社会淘汰的一个过程。
从这方面也可以反映出现在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总体还是向着理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中国的艺术收藏界,历来是有传统的,也是有智慧的。我们大多数收藏家都有自己的收藏标准,分得清艺术的“良”和“莠”,更不会盲目跟从外国投机者的指挥棒而跟风“吃进”这些与艺术无关的伪艺术和“当代艺术垃圾”。艺术不是普通的物质商品,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面历史的真实镜子。我们在认识揭穿伪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真正艺术家的创造,只有他们才懂得创造的激情和挑战的意义。而随着泡沫的破裂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最后真正留在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人只会是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才可被称为艺术品收藏市场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