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北京艺术市场的运作较为成熟,您认为其哪些经验可供岭南借鉴?
西沐:从总的方面来看,北京艺术市场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如果非要说值得广东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更新观念与转变思想,重要的是关注与重视,并能以资本化、金融化的视角去认识艺术市场;逐步建立艺术市场金融服务体系;花大力气强化艺术市场、体系的建设;风险意识需培育,政策体系的配套要完善。
栏主点评
岭南画价不敌江浙
追溯历史情有可原
西沐先生驻足北京,以广阔的视野对岭南的美术市场进行了中肯评判,发人深省。当然,广东的书画市场不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是无可非议的,可与江浙地区相比,二者虽均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彼此间的经济实力包括民间经济实力在伯仲之间,但在书画市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画的市场交易价格上,江浙一带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往往比艺术功力相当的广东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高出许多倍——这种不争事实近十几年来一直存在。个中原因,分析起来着实耐人寻味。
书画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藏家逐渐成熟,市场运作程序日益规范,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消费观念也渐趋形成。从这一意义上讲,岭南地区的书画市场与江浙地区的书画市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江浙地区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悠久的市场历史,扎实的市场基础。不用追得太古,单就明清而言,骚客文人云集的江浙地区就已卖画买画蔚然成风,这也让诸多孤傲清高的文人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先说“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和仇英)之一的唐寅吧,这位率性而为的风流才子放荡不羁地写下了“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毅然决然地弃绝科举,到苏州阊门外桃花庵建了个“小别墅”,经营起书画来,“小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馋得不少文人雅士直流口水。
再说众所周知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郑是有骨气的文人典范,更是位廉吏清官,真正做到了“执政为民,两袖清风”。最后,郑板桥用一头毛驴驮着两大夹板书籍和一件乐器离开潍县,惹得百姓倾城挥泪相送。老郑挥毫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影响深远,但他“走市场”时一点儿都不糊涂,而且还有一套: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这幅书画润格说白了就是:我老郑只喜欢银子,而且要现钱,不赊账,对古董、田黄印章(那时候田黄或许还不太值钱)等概不感兴趣,也甭给我讲什么人情。别看当下有些画家“督察官”似的在拍卖会场里转悠,监护着自己的拍卖价,或时不时往画廊打个电话,要求提升画价,但如要达到郑板桥这种境界,恐怕修炼数十年也未必能如愿,因为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那么好的市场环境里,如老郑没有那几刷子,我猜他也未必能真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