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应坚决抵制媚俗画作
记者:您说的这条所谓“世俗化的路子”直接影响着收藏家的审美观,这让一些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较高的大写意作品在岭南的书画市场中屡遭“滑铁卢”,异常尴尬。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西沐:文化精神的缺失常使我们难以面对艺术应有的标准,从造型、写实到写真的坠落竟成为中国画的一种时尚。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艺术家要强化作品的艺术及文化含量,不断在艺术探索中寻找我们的价值增长点,而不能走功利化的审美之路;其次就是藏家要强化研究能力与评价能力,坚决抵制与抨击媚俗而又品位低下的作品。当艺术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时,审美的追求就可能是满足感官的一种方式,这在当下的确是一个问题。
记者:宽松的创作环境带来了文艺事业的繁荣,美术界也“百家争鸣”起来,而面对那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画作,藏家感到无计可施。这就牵涉到艺术评判的标准问题,您认为这个标准是什么?
西沐:我最近一直都在提艺术市场批评这个概念。艺术需要批评,市场更需要批评。当前艺术市场缺的是公平与买卖双方信息对称的市场交易环境,缺艺术市场投资所应有的退出机制,缺市场运作的有效秩序,缺艺术市场的标准判断及艺术家的责任感与面向市场的精品意识。在这种状况下,关于批判的标准问题,应包括文化价值的标准、学术评价标准、鉴赏评价标准、市场价值评价标准和市场运作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如要具体到一件艺术品是否值得收藏,就应重点考虑该艺术品的四种价值: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市场价值;三是文化价值;四是历史价值。
岭南多数画廊尚处倒画阶段
记者:作为文化部文化市场研究所的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您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艺术市场的专家,又如何评价岭南地区艺术市场的现状?
西沐:我们曾对岭南的美术市场做过系统的研究,感觉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艺术市场发展非常不对称,艺术市场更多的是一些点市场,远未形成规模化的运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艺术市场主体的画廊发展很不平衡,且大多实力较弱,运作手段单一,处在倒画阶段,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特别是今年,销售出现了大面积滑坡,画廊的生存状况堪忧;拍卖市场发展滞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拍卖机构少之又少,且人才缺乏,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形成,拍卖对艺术市场所应有的发酵作用未能发挥,公众关注及参与度,包括媒介传播力度不高,区域市场及信息的开放力度不够;艺术市场的标准缺乏及不规范操作使旧资金在市场困难时动摇,新资金无法进入,市场规模长期以来不能拓展。
近两年来,不少作品的销售及价格出现下滑,藏家高价位吸纳的作品价格迅速缩水,藏品的流动性进一步变差,增加了市场观望与失望的情绪。可以说,艺术市场的非理性徘徊,使艺术市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