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清明上河图》的发现者 一代鉴宝家杨仁恺(图)
来源:天津日报 2008-06-12 10:47:26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真正让杨仁恺这个名字让外界所知晓,还要从他如何发现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说起。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在沈阳机场俘虏了本想在此转机逃往日本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当时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移交给了中方,后来这批随身携带物品存入了东北人民银行保险库,其中就包括一批来自故宫的书画珍品。

    1950年冬天,东北博物馆(今辽宁博物馆前身)开始着手整理战争中缴获的文物。此时,杨仁恺已经从北京来到沈阳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新成立的东北博物馆清点这批文物。

    有一天,杨仁恺先生来到各种藏品堆积如山的库房,在一堆已经被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中看到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但他开始并没有太过激动。因为在这以前,东北境内已经发现好几幅《清明上河图》,都被看成是明清时苏州作坊或清宫画师所绘制的仿摹本。

    在中国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而且根据传闻,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已经被运到了台湾。随着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杨仁恺先生的内心逐渐升起了按捺不住的一阵阵狂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长卷绢画,画面呈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此画已经年代久远。而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都体现着明显的北宋特征,仅这点就是各种仿摹品不具备的。而且这幅长卷上虽没有作者的签名,但后部却有大量历代名人的题跋。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杨仁恺先生断定它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后来在《国宝沉浮录》中,杨仁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仔细鉴赏着真迹,杨仁恺先生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历来假冒《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很可能并没有见过张择端的真迹。因为真迹的收藏者把自己的画视为珍宝,没有几个人看到,所以那些仿冒者只是根据传闻参照《东京梦华录》等文字记录来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流传于世的有30多个版本相互间差别极大,与真品相差更为明显。

    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800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杨仁恺先生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簮化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历代书画精品,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帖》经先生慧眼识珠而得以重现于世。上世纪80年代杨仁恺先生与著名书画鉴赏家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史树青等共同巡回鉴定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大专院校、文物商店所藏书画,逐一过目,鉴定真赝,编印出版文字图目,历时8年鉴定书画在两万件以上。杨仁恺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博事业。

    2008年1月31日凌晨,93岁的杨仁恺先生驾鹤西去。我们怀念这位老人,他为民族文化事业所作出杰出贡献。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