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书画“摹古”造假法之“绝对克隆”型成品辨识(组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8-05-09 10:59:0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在谈及书画“摹古”造假法形成原因时我曾说过,有些名家有“崇古”癖好,他们把摹仿前辈某名家某技法或某具体作品“像”的程度视作是自己艺术创作能力“高”的体现,而(同时期)社会上也有“持同样观点”的鉴藏人专门热衷于收藏这类型作品。所以,从古到今,一方面市面上客观存在有这么一种类型名家作品,另一方面作伪者就专门“绝对克隆”这种类型书画。

 

    具体说,作伪人会精心挑选“合适”的母本(原作或影印件皆可),然后不做任何变动地将其一五一十地复制出来。在古代书画名家中,远的如宋、元时期的就不说了,稍近期的如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与清代大小“四王”等等画家。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摹古”真迹比较多,“绝对克隆”型伪成品也不少。而现代书画名家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与陆抑非等,他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摹古”能手,故现在署他们名的作品,有的真有的假,确实给许多鉴藏人带来了辨别困惑。

    在此,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摹古”与“绝对克隆”本身是二种具有不同作伪理念的书画造假手法,且欺骗性都较强。如今它们作了“互补”式的融合,因此,必是“难”上加“难”于鉴定的书画伪制。此外,作伪人在选用母本时一定不会是随随便便的,而是会充分考虑到“隐蔽”因素,这样伪成品才不易被看穿或被怀疑。比如,母本原作被出版或收藏在海外的,伪成品就可能抛售在大陆;或反之,母本原作出版在大陆的,伪成品也许就抛售到海外。还有,所选取的母本原作若是在出版物中的,其出版多半是距作伪时比较久的。

    2002年秋季南方某拍卖行举办的拍品预展有图一这件署名“张大千”号称是“摹明代唐寅本”的画作。一眼望去,此画似乎从整体到局部都具有张大千“摹古”型手笔的特点,尤其是画作上部的二处(或说二种类型)字体及大小不一致的款字不仅“像”,而且字数还特别多,俨然较具“杀伤力”。不过我还是出于“职业习惯”专门针对此画去查阅了有关张大千作品的资料,结果终于将图一的母本图二给“请”了出来来“作证”。比较两图,我认为它们基本是“难分彼此”,只是图一画面的点、线、面笔势稍显生硬些,有些“做”的迹象,但这些若不是经“货与货”的对照是很难被“明确”的。目睹这一真一疑伪画作,我不能不叹服当今书画造假水平之“高超”、其手段之狡诈。

    客观说,辨识“摹古”造假法之“绝对克隆”型成品对我们挑战不小,只有鉴定者具备以下几项条件,把握才相对会大些:一是对传统书画的笔墨源流与代表性书画家及其经典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二是对书画作品中的笔墨与造型特点与质量有较敏锐的感知判断能力,能做到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三是对被鉴定当局名家的从艺生涯及各时期的创作特点(包括不同的作品类型)较为熟悉;四是平对在鉴藏活动中能博览群书(也指个人收集在手中的可用资料多),实战经验丰富,“鉴藏视野”开阔,与海内外鉴藏界交流较频繁。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