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专业人士谈“春季艺术沙龙”的历史与发展
大型艺术展是艺术的盛大节日,它以巨大的规模、信息量和跨地域性,成为一种“城市大文化现象”或“大城市文化现象”。上海,作为一座举世瞩目的都市,所具备的是足够的文化积累和经济实力,以及一个国际化外向型城市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使它有着举办各类大型艺术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创办到今已是第五个年头,这次,让我们来关注这个上海的艺术品牌,关注它的历史与发展。
鱼与熊掌,应当兼得
大型艺术展的所谓“大”,不仅是规模上的“大”,还应当是面向大众的“大”。但是,面向大众除了应符合大众的“喜闻乐见”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意义上的提升和引领。具体来说,则是应大力关注、倡导和弘扬当代审美意识。它应当像一面镜子,从当代性这个侧面令人信服地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和艺术风貌。
大型艺术展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一手抓市场,一手抓艺术(质量、品位、学术)。艺术应当走出象牙塔,自觉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使其自身得以流布,否则便是空中楼阁;而市场如果只是随波逐流,不追求艺术创新和高质量,便只能是短期行为,是行之不远的。市场和艺术看似一柄“双刃剑”,但通过努力,也会使它们成为光彩夺目的“双子星座”。鱼与熊掌,应当是可以兼得的。
龚云表——品牌是立足和发展的基础
“春季艺术沙龙”和“秋季艺术沙龙”,作为在法国最具历史的综合性美术展览活动,为广大美术爱好者所熟悉,而当今世界上,与我们艺术会展形式十分接近的艺术博览会中,著名的有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美国芝加哥艺术博览会“ART CHICAGO”、德国科隆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等,我们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取了自己的名字“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和“ART SHANGHAI”,这也为品牌管理打下了最初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基础。
但我们知道“品名”不等于“品牌”,“品名”是要靠充实的内容和良好的服务才能逐步形成“品牌”。因此从创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是以学术为先导,倡导文化和艺术要服务社会、引领观众。当然,开始运营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因为许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可以“商业化”的活动搞得那么复杂。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品牌的形成就是依托了执著的学术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因为我们对社会负责,必然也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李磊——“沙龙”与“品牌”
所谓品牌,应该是指某一产品或项目有品质,有品位,有品行,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品牌,是因其与众不同的形象和特立独行的作派,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厚的附加值。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已经是第五届了。作为一项艺术活动,我不敢妄论它是否已经具备了品牌的资格与效应,但要将其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品牌,始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面对着近乎疯狂的艺术品市场,我们会更加珍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以提供优良纯正的艺术品咨询与服务的身份,投身于本民族尊崇艺术的品格培养和文化建设。因为,玩艺术毕竟不是选超女,还真得有点奢侈劲,有点贵族气。
品牌不是自己忽悠出来的,也不是上级有关部门颁发的,它一定是植根于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与信任之中,成长于对目标信念的坚守与垒造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
李向阳——伟大的是艺术
在全世界的艺术博览会中,当属每年10月在伦敦丽晶公园举办的弗里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Fair)最为年轻,她与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同龄——今年是第五届。在五年不到的时间里,弗里兹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世人刮目相看。与科隆(40届)、巴黎(33届)、芝加哥(60届)等历史悠久、致力于古典、现代的艺术博览会所不同的是,弗里兹从差异化中突出了其鲜明的品牌个性——积极扶持年轻艺术家,不断地挖掘新人,推广当代艺术,合拍于伦敦城市发展战略,借势于伦敦近十年来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
上海与伦敦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城市肌理新老交织,工业时代的记忆,江海通津,万商辐辏,未来的建筑横空出世,迭出跨界的新兴产业,包容性与持续性、现实性与延展性。世博会的临近及创意产业的方兴未艾,为上海大型艺术展奠定良好的基石。历年来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都十分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与扶持,如今许多曾经在沙龙获奖的年轻艺术家都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沙龙经过四年的运营,其品牌已融入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文脉,并成为了上海重要艺术大展。(葛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