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凌风高蹈虚心有节———《廖红球诗书画集》欣赏
2007-09-26 11:49:5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千百年来便是文士墨客反复吟咏和描绘的题材。关羽、王维等人都是史上有述的画竹高手。唐代白居易赞叹萧悦画竹能“不笋而成由笔成”,说的是他笔墨功夫了得。宋代苏轼称文同“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既揭示了主客体相融的创作特征,还顺带张扬了一种明确的审美标准。历代咏竹论竹的诗文无数,最要言不繁的诠释,当推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录文同咏竹的一句诗:“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凌风而高蹈,虚心且有节,这不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和人格理想吗?竹在历代文人与画家当中占据如此突出位置,深层原因,仍在于中国托物言志、借景寓情的悠远传统。清人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更赋予竹一种普适性的人文关怀。竹早已被人化了,它是主体精神和人格的载体,是一种象征性符号。画竹兴盛,良有以也。

  

凌风高蹈

  迎风(廖红球/作)

  十来年前,我尚在《广州文艺》主编任上,因文学缘分与廖红球先生有过直接交往,对他作画略有所闻。记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读过他在梅州工厂写出的小说,而且自作插图。作家作画与画家写书,原本算不上新鲜事。我所不曾料及的,是他不仅喜欢临池作画,专注墨竹更有二十余年。而今遴选二百余件画作并诗文书法,题材均为一个“竹”字。以此专题而诗书画合集印行,可谓独出心裁。

  画竹殊非易事,笔墨如习武,一招一式便知功夫几何。看得出来,红球先生是认真临写过名作经典,研习过前人笔墨程式的,并不恃凭声名而自欺欺人。再者,他虽一再提及历代画竹名家,笔底却并无“瘦竹映南窗,荒斋伴寂寥”式的孤高自怜。红球先生所作偏好繁密一格,每每枝叶繁密荫翳,新笋初篁穿插,有如粤东温润气候中生机郁勃的竹林。其书艺笔法经多年历练,运笔能不虚不滑,用墨能浓淡有致,是谓真正成竹在胸。有心者观之,其笔下之竹,或正或欹,或交或离,或繁或简,或含露带雨,或披日迎风,千态万状而得南方竹篁之神韵。在我看来,其间若隐若现还有他孩提时代的乡野意象。而这种泥土与生命的意味,是以往文人笔墨中不甚多见的。

  《廖红球诗书画集》内容离不开竹,诗、书、画相互呼应而相得益彰。这样,也让人再度留意诗书画三者关联问题。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诗画本一律,诗文书画不仅相通,也相辅相成。宋徽宗时期《宣和画谱》中的“花鸟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花鸟画专论。其中说,“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纪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这已言简意赅地标出诗与画的血缘关系。中国绘画以寓兴寄情为宗旨,缘物而动,有感而发,以笔墨浇胸中块垒。不妨说,这就是文学“赋、比、兴”传统的视觉版本。红球先生说道,书法好文辞妙画方可读。这是不错的,但功能需求或形式构成的元素仍只是一个侧面。显然,他之所以诗、书、画三管齐下,更重要的原因仍在于一种盘桓于心不能自已的内在需要。我甚至相信,竹在这里,已是作者精神母题的一个符号。

  明人洪应明《菜根谭》有一句话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文之极境是与炫耀技巧无关的,我深以为然。对于创作,最重要之处在于对万物是否真有感悟,对艺术是否别有会心。从专业视角看,收入本集的作品,运笔用墨未可说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但不应忘了,诗、书、画同属艺术分类学上的独立品种,虽都是主体精神的载体,虽多有相近乃至相通之处,而艺术结构和形式手段毕竟相去甚远。作为作家的红球先生今日有如此难能可贵的收获,是很值得祝贺的。要在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穿行,便需有进退自如的过人身手。一艺之成,岂易言哉?由是,这一专集的印行,不独给文学界,也会给书画界的朋友留下良多思考。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