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书画市场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在过去近 20 年的时间里,由艺术家、收藏家自然形成的书画市场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几种发展模式:首先是拍卖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小拍卖行有许多,它们在书画市场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尽管其价格存在炒作成分,但对市场的引导和激活作用十分明显。其次是博览会,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深圳等地都已经举办过全国甚至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作为规模化、市场化的集中交易渠道和平台,各类博览会对于书画作品的市场推广有着积极作用。第三是画廊、画店。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大大小小的画廊、画店应运而生,国有、私有兼有;第四就是潜在的直销市场,许多收藏家常常绕开中间渠道,直接与艺术家进行交易,这一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的建立来逐步改善,否则长期停留在窄路相逢的交易阶段,将很难做大做强。总体上讲,目前艺术市场艺术产业链各环节上都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状况。诸如各式博览会品位差别很大,画廊也有不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
当前画廊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比较具有产业规模的行业,且呈现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多样化的特点,尽管这一产业中并没有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也没有出现具有很好经营业绩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的品牌。可是,与 20 多年前主要以外国人和我国港台地区买家为主的经营状况相比,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画廊已主要服务于国内的买家了,并以不计其数的数量构成这个行业整体上的产业规模。而且为了弥补经营中的一些空白,许多画廊同时经营其他工艺品等,在南方如广州、深圳的一些画廊则和茶馆结合起来。另外,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办画廊,以一边赏画一边卖楼的方式,为画廊业增加了一些新的概念。在这种画廊的经营中,即使画卖不掉,也提升了物业的文化形象。
当前画廊业态的多元化表明画廊业还没有走出传统的业态,浅层面的多元化和不规范的经营方式,不可能造就产业的规模和品牌的更大发展。而且,由于这种经营上的特点,可能加剧越来越严重的书画造假,使这个原本就比较混乱的市场更加混乱,从而影响到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画廊业之所以是现在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因市场无序,使得画廊的中介作用被挤占、被淡化了。急功近利主要表现在创作者、经营者、收藏者,都不太注重市场的培育,甚至破坏市场的培育;“画廊的中介作用被挤占、被淡化”主要表现在拍卖市场的越俎代庖,甚至取代了画廊的中介作用。一些画家在创作和市场中,不仅仅表现出急功近利,甚至连起码的职业操守也不讲了。比如你看好某一画家,为他搞宣传、做包装、办画展。-旦有了起色,他就可能私下里把你甩开,与别人进行交易了,甚至直接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拍卖公司,自卖自买地自壮声势、自抬身价。这样还有哪个经营者肯在培育市场上多投入、创品牌呢!收藏者总以为从画廊购藏书画,其价位有水分,不如直接从画家手中买或从拍卖公司买,要么保真、要么体现市场价位。但这种心态却恰恰使得假、劣书画乘虚而入。再者,画廊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不仅使得画廊业自身形象受到损害,更为一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场所。另外,还存在着体制及政策等方面的约束。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画廊业的发展壮大。如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艺术市场体制和完善的经纪人法,就连画廊最基础的代理制度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与国际的对话、交流。
要使画廊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需要艺术家、经营者、收藏者共同努力。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艺术产业发展的态度正在从扶持、引导的幕后走到台前。政府操作不仅在人力和物力上具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更在号召力和凝聚力上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
只有把包括税收政策、文化艺术法律政策、确立艺术产业市场营销机制、处理好艺术产业的国际化规范要求和本土民族化特色等问题处理和解决好,书画产业才会健康发展。
目前,书画市场建立健全代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在国外,只要是有点名气的画家,都是有画廊或经纪人代理的。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制度,画家、书法家本人多数也不大注重这些。现在相当一部分书画家是靠笔会和走穴挣钱,这也是中国书画界的一大特色。当然真正有名的、有市场价位的并不是很多。
由画廊对一些比较有名气或者虽然没有名气但很有前途的作者进行培养、包装和宣传,尤其是对一些青年画家,在给他们宣传、推介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讲讲职业道德。无论是画廊还是经纪人,他们的周围都会有一批成熟的买家。通过有序发展,市场才会逐步朝着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代理制度也是这样,现在火候已经到了,应该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了。在发展书画产业的大环境下,代理制的产生标志着把画廊带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