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深人静,扬州市区大流芳巷深处的一处阁楼上总会亮起一盏灯,这是书画家罗和声在书写自己的微书长卷——《三国演义》。昨天,这部58万字的《三国演义》终于书写完毕,从开始书写到装裱结束,他整整用了四年时间,写坏百支毛笔。
记者看到,每字0.2毫米见方,如蚁头般大小;卷首“三国演义”四个字是由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院副校长萧峰先生题写。
完成这部微书版“三国”,已到花甲之年的罗和声仍按捺不住喜悦,“还准备为这部作品申请上海吉尼斯‘最长微书作品’的世界纪录。”
一只蚂蚁激发写小字灵感
罗和声写的楷书,小到非用十多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字里边转折之处的提、按、顿、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字写得小了,书法精要却丝毫未减——横折撇捺之间,不能缺少了精神气,每一笔也不能倦怠——这是老罗一直在追求的。
艺海生涯四十多年,老罗的字越写越大。30年前写“富春茶社”是30厘米见方,10年前写的“精神”二字已经到了2米见方。“直到碰到一只蚂蚁从笔头经过。”他说,那天,他正在写字,一只蚂蚁爬上纸,他笔一挥,弹走了蚂蚁,却突然冒出了灵感,“字可否写得像‘蚁头’般小呢?”就因为有此遭遇,他的字,又开始越写越小,小到只有0.2毫米见方。老罗说,“写这种小字,外人是看不到手腕在动的,就像练气功一样,非得修得上乘内力,方能运笔自如,气定神闲。”
如今,字已小到极致,按老罗的说法,人生开始豪迈,对“大”有了莫名的冲动。趁着刚刚完成微书“三国”,老罗又突然来了兴致,要拿出他的如椽大笔,在更大的纸上写出更大的字。他说,他想在大小之间,参出些什么来,让心情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
小字展示的应是技术和艺术
字写小了,会有很多烦恼。罗和声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市场上没有他所需要的尖锋极小的毛笔。为选细笔,他几乎跑遍扬州的笔店,最后在国庆路一笔庄才定制到需要的笔。笔有了,老罗的蚁头小楷也越写越小,在一角钱纸币大小的纸片上,他能书写一篇完整的《兰亭序》。老罗说,抄写时最吃不消的是眼睛。
的确,四年来,每天凌晨三点钟在强光下眼睛高度集中,慢慢地,他的眼睛红肿了,视力下降了,他不得不经常滴眼药水缓解疼痛。每小时仅能书写100余字。
在这个过程中,罗和声发现,小字比大字技术要求高得多。“因为无论是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还是人的生理机能考虑,字的大小也都是有极限的。比如笔尖,即使是一根毛尖,其尖细程度也是有限的;不管什么纸张,其肌理、颗粒、粗糙程度也是有限的。还有墨汁的渗透性、人手的抖动、脉搏的跳动、眼睛的视力及书法的功力都会对书写产生影响。”
为了能够写出更小的字,罗和声尝试了各种方法。在他家中,记者还看到了一幅字更加小的《兰亭序》,小到用肉眼已经不能辨认,然而在放大镜下,却可以看出字形苍劲老辣,坚实纯净。这样的锻炼和摸索,让罗老书法日益精进。
然而,字越写越小,技术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问题,却让他困惑不已:如果字写到非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看,究竟展示的是技术上的成就还是艺术上的美感?
为此,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老罗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他把字缩小到0.2毫米×0.2毫米,以长卷的形式来展现一部经典巨著的宏伟,小与大,在整幅作品中完美地融合了。
小时,在笔端放铜钱习字
据罗和声介绍,他6岁时就在父亲教导下习字,“写大字,颜真卿的字。”“当时,父亲把我带到徐凝门街上,那里有很多古籍书店,多是字帖,他问我欢喜哪家的字,我就在里边拿了本《双鹤铭》,那个时候不懂得颜体楷书的书法精神,就觉得字很大,要端正着写。”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习字,“父亲是个洒脱的人,字写得飘逸,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家中遭逢变故,他都会写古诗抒怀;平日里在外行医治病,是个非常温和的老头,但对我们这些孩子却极严厉,自从习字以来,家中几经变故,读书习字却未废止,而且,越到生活艰难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越严格。”
“那时,外边很乱,父亲坚持让我写字。他有时候从外面回家,看我在写字,会突然从身后把我的笔拿走,他要试试我拿笔是不是有力,习字是不是刻苦。为了写字端正,他还在笔端放置一枚铜钱,不准让铜钱掉下来。”罗老说,自己的书法根基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来的。”
据罗老讲,习字四十多年,中间因为生计停了二十年,停滞的那些年月,虽笔锋未利,但生活阅历、人世变故,却积累了起来,后来再拿起笔,书写的,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
现在,微书已经完成,老罗又恢复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书写习惯,站在书桌旁,拿着大笔,在废报纸上恣意挥洒。
综合资讯
扬州书画家微书58万字《三国演义》
| 相关文章>>更多
端午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 创新中国画拍价异军突起 石齐居当代画家第二位 近现代作品开始补涨 书画市场继续"疯狂" "破亿"背后 升值太快 中国古代书画也现"泡沫"? 袁松年 钱松岩 陆俨少 胡润艺术榜高龄"新人" 71岁石齐身价2017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