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位于江门市聚德街的一家号称江门最大的私人收藏会所在热闹中开馆,会所主人是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而这里也是收藏研究会会员活动中心。
近年来,在江门五邑各地,像这样的大大小小收藏会所陆续涌现,会所已经由最初为会员所特设的神秘社交场所,延伸为一种收藏文化,代表了一群收藏发烧友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定期聚会、展示藏品、交流心得等活动形式,推动本土收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江门收藏会所数量渐多
记者走进李岩科的私人收藏会所,只见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瓷器、玉器等专题藏品的陈列架依墙而放,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里面全都是他自己10多年来收集的藏品,供大家欣赏交流。据李岩科透露,目前他的藏品大约1万件左右,记者走访发现,无论从藏品、规模等来说,该私人收藏会所可以说是目前江门最大的一家。
除了这个综合收藏会所外,李岩科还在江海区礼乐大浪围建起了岭南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在江门,以某一类别,譬如紫砂壶、酸枝红木古典家具、邮票、书画、盆景等作为单一收藏专题的较多。
古稀老伯办家具收藏会所
新会是著名的古典家具之都,各个角落都遍布着大小不一的酸枝红木家具收藏会所。
江门市潮江路附近居民黎桂池在其房屋旁300多平方米花圃里收藏种植了500多盆蟠龙山桔。生长在新会古井的蟠龙山桔因其独特的形态、龙袍披身的传说等而闻名,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对其过度采挖,现已极度珍稀濒危。
黎桂池今年70岁,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种植盆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新会古井村民手中发现蟠龙山桔,从此便与蟠龙山桔结下不解之缘。经过多年探究,黎桂池不仅懂种植,对蟠龙山桔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0多年来,他深入挖掘其历史,编写了大量关于蟠龙山桔的诗词,并命名为千龙收藏会所,吸引了不少发烧友前来观赏与交流。
会所成会员免费聚会场所
说起成立收藏会所的意图,李岩科表示,他玩收藏多年,结识了许多收藏圈的朋友,平常朋友之间约会见面,只能到娱乐、休闲场所,感觉总不大合适,于是就成立了这样一个收藏会所。
会所每周还免费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而李岩科将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合办一个珠宝鉴别课程,于今年6月开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珠宝方面的后备人才。
江门市收藏研究会秘书长汤昌表示,一个收藏会所做得好,能在同行中起到榜样作用,觉得会所文化能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收藏气氛。
会所的价值:
推动收藏文化研究和发展
“目前单是在江门市区,专题收藏会所已经超过30家。”李岩科分析,江门收藏会所的增多,主要是收藏氛围渐浓、玩收藏的人多起来的缘故。收藏会所日渐增多,收藏人士都认为是件好事。尽管各家会所定位不同、水平不均,但都带动起不同藏友的收藏活动。
会所多了,还会相互学习、促进,并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种收藏文化。江门五邑大学艺术系教研室主任张超也是收藏会所的一名会员,他对李岩科的古建筑构件收藏馆产生浓厚兴趣,“他收藏的石墩数量在广东来说为最多,石墩文化分山西、陕西、安徽三派,而岭南的石墩文化研究尚属空白,我目前正与李岩科合作进行一个课题研究,专门针对岭南古建筑构件展开研究,以填补岭南石墩文化的空白。届时,全国将出现四个派系的石墩文化。”
“逐渐形成的收藏会所文化,主要还是一种文化氛围。能吸引收藏人士的,肯定不单单是一个能够提供聚会的地点,令他们流连忘返的还是那股执著精神,也是一个人的修养、身份、品位的象征。收藏会所的日渐增多,正是盛世话收藏的真实写照。”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