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品收藏网>>展览>>关山月和他的时代——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展>>展出作品

刘国松


点击查看大图
作      者:
尺      寸:
编      号: 0047
作品介绍:

 

刘国松个人简介

文:刘慕仪

刘国松的父亲原名刘中兴,后改名为刘仲起,北伐时期参加北伐军。1932年时,刘仲起参加“淞沪会战”,耳朵被日军打穿。同一年,祖籍山东的刘国松出生于安徽蚌埠。出生后,刘国松便跟随父母过上了军旅生活。1938年5月至1938年10月的武汉保卫战中,刘仲起在团长殉职后,以代理团长的职务继续抗战而最终牺牲。父亲去世后,刘国松和母亲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妹妹随留守处向各地转移。期间,妹妹得了哮喘,久治无效果,最后也离世了。

1945年抗战胜利,刘国松随母亲等转移到了武汉。家附近有一个裱画店,刘国松由于喜爱画画,经常去店里看画。苦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老板送了他裁剩下的纸和旧毛笔,在老板的指点下刘国松每天都努力练习作画。战后的武汉百废待兴,家人希望刘国松读完初中后就不要再继续读书了,希望他能开始工作补贴家用。偶然间,他看见报纸上登着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招生的信息,他立马报名参加了此次考试。遗族学校是为国牺牲的烈士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宋美龄是主席校董。刘国松通过考试,1948年起就读于该校。一年后,刘国松与遗族学校一起搬到了台湾。

在台湾就读高中时,刘国松在美术和文学方面的特长得到发挥。1951年他在大学入学考试的七个志愿栏里均填上了艺术系,最终通过专业考试,被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大二时学习水彩、油画,都是静物写生,刘国松觉得这才是来自现实生活,于是开始研习西画,从印象派一直探索到抽象派。
五六十年代在台湾的官方美展仅为“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员美展”,固定的审美形式和学院传统互成一体,以印象派形式为主,许多画家用日本画当“国画”参展。刘国松等年轻人因不满当时美术体制,在教授廖继春的鼓励下决定自成一派,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刘国松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后,与台湾师大校友郭豫伦、郭东荣、李芳枝等以反对传统水墨与类印象派画风,主张全盘西化为指导,将巴黎的五月沙龙作为偶像,创立“五月画会”,其外文名称便是巴黎五月沙龙的名称——“Salon de Mai”。并于次年5月10日在中山堂举办了第一届“五月画展”。

在不断的探索中,成员逐渐发现一味的追寻西方只会失去自我。1958年,刘国松进入抽象创作阶段。通过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美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抽象派画家一定程度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他觉得既然西方的艺术大师都在模仿中国艺术,为什么不在中国艺术的领域里继续开拓发展呢?于是在1959年便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期间,刘国松在油画布上用石膏打底,以抽象的形式,画出水墨渲染的效果,中西合璧。

刘国松受廖继春老师的推荐,于1959年前往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担任郭柏川老师的助教。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讨论中,一位发言人认为应该将所采用的材料特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非是模仿或代替其它材料的性质。此外,台北省立博物馆展出一批故宫博物院藏品,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宋代水墨画对刘国松带来巨大震撼。这两件事情对刘国松影响很大,促使他放弃已使用近十年的油画材料,以抽象的形式重新回到宣纸水墨上来,并在1961年提出“中国画现代化”。采用台湾新出的纸、棕树皮或大油漆刷子当做笔、建筑用制图墨汁等材料进行水墨实验。他在1964年曾发表《谈绘画的技巧》一文,介绍中国绘画史中不用笔创作的各种技法,推崇自由创作的方式。随后在70年代初,更是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强调艺术创作需表达个人想法,有权利自由选择工具、材料和技法。

1963年对于刘国松而言十分重要。他发明了“国松纸”,要求纸厂在纸张正面做纸筋,画完墨色以后将纸筋撕掉,显露出白线,同时笔痕又清楚明了。这些自然而不规则的白色线型肌理被称之为“抽筋剥皮皴”。他用军队里刷炮筒用的炮刷子,将狂草笔法带入绘画之中。大笔挥洒再施染,配合着撕筋,成就了独特的自我风格。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也是作品首次被美术馆收藏。
1966年至1968年为刘国松国外旅行时期,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ation)两年环球旅行奖。期间,他在各地举办多次个展,策划的“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展览亦在美国巡回展出两年。1969年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宇宙飞船从月球拍摄的地球照片的启发,开始创作“太空画系列”。首幅作品《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同年,刘国松发起成立台湾“中国水墨画学会”,倡导中国画之现代化。

1971年,他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执教,担任艺术系系主任一职。他改革了艺术系所有课程的同时,组建了世界第一个“现代水墨画”课程以及港中大“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班”、成立了“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推广现代水墨创作而非传统临摹。

1981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刘国松作为台湾美术家出席本次活动。之后,受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李可染、吴冠中等到场祝贺。三年内,在全国18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并多次演讲讲学,推广现代艺术思想,宣导中国画革命运动。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美展特别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刘国松开始推动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亲自撰文在台湾的《文星》等杂志系列介绍大陆画家,其中包括吴冠中、周韶华、于志学、石虎、谷文达等。1994年组织策划由两岸三地艺术家组成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在台中省立美术馆展出。

步入21世纪,故宫博物院曾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刘国松还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国家文艺奖”和“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更在2016年成为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