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点击查看大图
新青年(陈独秀创办月刊)
《新青年》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 北京大学。《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1.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倡导青年要有个性
3.陈独秀著文驳斥康有为"定孔教为国教"论
4.毛泽东论说体育
5.陈独秀著文答顾克刚
6.陈独秀召开编辑部会议改组《新青年》
7.陈独秀驳斥康有为
8.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9.胡适发表《贞操问题》
10.陈独秀、胡适复信易宗夔,反对其观点
11.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
12.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3.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
14.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呼吁解放孩子
15.女性解放的宣言
16.中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17.瞿秋白驳斥国民党右派
18.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19. 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